close

   關鍵字排名■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 眾 徐 強
   11月初,深圳的兩組數借錢據引起關註。
   一借貸組數據是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半年來的市場變化。3月1日頒發首張商事主體新版營業執照啟動改革,前三季度企業新登記11萬多戶,同比增長超過70%,創業活力迸發。
   另一組數據則是全市經濟形勢分析會透露的發展指標,前三季度累計系統傢俱增速逐季回升分別達9%、9.5%、9.7%,預計全年將超10%,結構不斷優化,內外市場並舉,平穩健康運行。
   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,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、可持續的全面發展,深圳的一條重要經驗是,在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構建巴里島市場經濟體系進程中,創造一切條件讓市場這隻“看不見的手”充分施展,成為配置資源的根本方式,充分激發發展動力。
   先行一步造就競爭優勢
   深圳是一座看得見的城,而它的崛起和延伸,在某種意義上說,是由“看不見的手”構築的。
   中國改革和開放是一對孿生兄弟,它起始於30多年前的深圳,開放的理念和市場的導向,形成一種倒逼機制,催使深圳率先與國際接軌,形成競爭優勢。這是開放帶來的“市場紅利”。
   新的發展周期,“市場紅利”在前海身上體現。
   10月底,前海企業公館舉行首場推介會,吸引來匯豐銀行等30多家海內外知名企業。作為代表深圳未來之地的第一批商務建築,它的規劃建設,卻是由世界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萬科集團承建。它中標的理由是,採取國際化通行的公館建設和服務理念。
   萬科集團總裁鬱亮所說,今年9月動工,明年6月使用,體現的是眾所期待的前海速度,更是放權市場的速度。市場化的方式,加速集聚著海內外高端資源。
   開放是全新的視野,還是競爭的壓力,更是改變的動力。深圳經濟結構30多年從“三來一補”到先進製造業,從高新技術到現代服務業,就是不斷開放、競爭到變遷的歷程。
  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近5年,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深圳率先面臨“調整的陣痛”和“成長的煩惱”,市委市政府的破解之術,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,運用、遵從市場規律,提升市場價值。
   深圳比較市場化的環境,成為資本最愛光顧的領地。資金流向之處,是機會之地;人流願意去的地方,是機緣的平臺。深圳同時具備了這兩點。
   以金融創新為例,前海正成為可與上海自貿區並肩的“試驗田”,3年來,國家部委出台支持前海開發開放的22條政策落地16條,絕大多數關涉金融創新。統計顯示,前海平均每天吸引10家以上的企業入駐,截至9月底註冊入區企業已達1800多家,其中金融業占據絕對支配地位。隨著前海股權交易中心、石化交易所、文化產權交易所、金融資產交易所等重大要素平臺等運作,創新支撐的金融生態圈現雛形。
   “市場紅利”讓資本趨之若鶩。深圳是國內創業投資、股權投資最發達、最活躍的地區。目前PE機構超過3500家,註冊資本近3000億元,基金數量和管理資本總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,培育出的中小板、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居於全國前列。“自由競爭的市場化環境,深圳有條件促成風險投資行業的集群效應。” 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評價道。
   近日,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深圳舉行,這裡的確成為海內外人才想來、能幹、願留的舞臺。20多歲的光啟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,30歲的華大基因研究院負責人、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王俊,及認定的數千名“孔雀計劃”團隊和人才,摹劃並構築著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。
   市場環境成重要的比較優勢
   深圳地理空間有限,但無形的市場環境優勢,決定了它無限的發展空間。
   市場化改革的核心,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,用市場原則校正不合理的體制機制,釋放有效的市場活力。深圳的答案是,市場環境已成為最重要的比較優勢之一,產生著巨大的“窪地效應”。
   2009年,深圳大刀闊斧推行了政府機構大部制改革,市級機構數量精簡幅度高達三分之一;去年,各區展開大部制改革,大大減少了部門職能交叉、政出多門等現象;目前全市13家試點單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。
   一改而動全身,是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市場“窪地效應”。
   半年多的時間,深圳以權力的減法,換來市場的加法,新登記商事主體出現“井噴”現象,民間投資創業熱情被大大激發。統計顯示,前三季度企業和個體戶大幅增長,有的數據同比增加約三倍。今年第二、三季度,新登記的私營企業吸納就業70.8萬人,個體工商戶吸納27.3萬人,表明僅僅6個月,深圳僅新登記的民營經濟主體有可能吸納逾98萬人就業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感嘆,在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,這項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借鑒。
  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實“市場窪地”。
   深圳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,土地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。從1987年,深圳在全國首次以公開拍賣方式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,敲響新中國土地買賣的“第一槌”,到2012年5月,國土資源部和廣東省聯合批覆《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》,賦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的重任,標誌深圳“二次土改”開犁。
   在市場導引下,空間的形成和發展成為市場的弄潮兒,土地成為真正的產業之母。以城市更新為例,蛇口網谷所在的蛇口工業區曾經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,一度是深圳的製造業重地,通過城市更新改造、產業“騰籠換鳥”,引進了電子商務、移動互動網、物聯網等高科技產業,網谷每平方米年產值已由1500元左右攀升至約3萬元。
   今年初,市政府以2013年1號文出台產業空間配置“1+6文件”,主動轉變土地利用方式,謀劃空間資源優化配置和差別化供給。引人註目的是,集體合法產業用地使用權可以直接申請入市交易。深圳都會城市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認為,原農村集體合法產業用地交易,擴大了深圳市場土地來源,更給民營資本帶來新機會。
   “市場能力”對沖發展壓力
   經濟的微觀基礎是企業,產業能力是衡量市場有效的試金石。
   最近幾年,深圳的固定投資規模在全國並不突出,住房、工資等營商硬成本開始上升,但經濟質量保持高水平,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競爭能力強,通過市場開拓和創新“對沖”了發展壓力。
   產業的“市場能力”在品牌企業身上表現尤其充分。
   國家工商總局年初認定了一批“中國馳名商標”,深圳再添10件累計擁有103件,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00件的副省級城市。其中註冊商標200件以上的企業有30家,騰訊公司擁有1529件成為全市擁有註冊商標最多的企業。與此同時,短短13年,騰訊成為世界互聯網市值第三大、亞洲第一大企業。
   來自市場競爭的商標戰略,反過來為企業贏得了新的市場,以華為、中興通訊、中集三個世界級品牌為例,它們充分參與國際競爭,是完全競爭的結果。從銷售收入看,華為超過愛立信已成為世界通訊設備老大。
   “市場能力”得益於產業創新和轉型產生的加速度。
   以服裝產業為例,目前深圳擁有女裝自主品牌1000多個,其中國內知名品牌100多個;從過去只是單純的製造,到現在設計、樣衣手感、品牌推廣等各環節都和國際接軌,新款周期從兩個月縮短到兩個星期,一兩天就有一個新款上市,年出口超100億美元。“各國設計師扎堆深圳,成為深圳服裝業的一道新風景。”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沈永芳如是說。
   “市場能力”在“走出去”戰略中亮劍。
   開放的市場都是雙向的,要“引進來”更要“走出去”。深圳近些年鼓勵企業積极參与國際競爭,成就了一大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跨國公司,在通訊設備、新能源汽車、基因組工程、醫療器械等領域在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加。目前,深圳“走出去”的企業達2000多家,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,涉及金額累計逾90億美元。
   政府調控這隻“有形之手”和市場這隻“看不見的手”精彩互動,正共同演繹著深圳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的精彩篇章。  (原標題:讓“市場之手”激活發展動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ajegt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